——读刘惠民山水画 董培生
太行山作为北方汉子坚挺的脊梁,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瞩目于太行山千奇百态的山石,鬼斧神工的岩崖,如练似银的瀑布,神秘幽静的庙宇,朴素自然的村落,启迪着艺术的灵感,丰富着艺术的精神。画家刘惠民就是其中一位。
刘惠民,号耕翰斋主,河北石家庄市人,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,是河北省卓有成绩的中青年山水画家。他说自己喜欢太行山、感谢太行山、敬畏太行山。太行山深沉、含蓄、深邃的情怀;苦难、坎坷的沧桑历程;恬静、悠远的闲适田园美景一直让他魂牵梦绕,难以释怀。自拿起画笔那天起,20年来,手不释卷,笔耕不缀,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生命的诠释都寄寓在千里太行山上。走一路,画一程,行一地,绘一景,忘却身边的喧嚣,独自与山水自然对话,用心谛听着大自然的心律,走进春天万物萌苏的生机,去描绘如诗如画的山韵水情。
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,最能够体现中国精神文化传统,其强调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,“意存笔先,画尽意远”的艺术追求,在众多古代艺术大师笔下达到了以形写神,形神兼备,气韵生动,融化物我之意境。刘惠民的山水画以写实的艺术手法,将笔端落墨于太行山的峰、峦、台、壁、峡、瀑、泉、溪,使之“雄、险、奇、秀”尽收画图之中。仿佛就在观者身边,就在观者眼前,眺望着奇峰突兀、台壁交错的万千形态,留恋于绿树郁葱,青山流水间的景色幻化,抬头是景,低头是景,左看是景,右看是景,景景相依,景景相异。
画家施水研墨,宣纸涂鸦,淡笔浓墨,注重太行山的峡景、水景、山景、石景、树景的实虚相合,明暗相契,光色相映,奇险相生,将其气度、气势、气韵灌注纸背,穿插和点缀于山区炊烟缭绕的村墟,逶迤蜿蜒的山路,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珠联璧合,相映成趣。尤其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,有所突破和发展。重构图,重山势之磅礴逶迤、巍峨险峻;谋山理、多落墨于山石的巧夺天工不落俗套;写山色,笔下山水清晖,意境悠远,气清云淡;抒心情,画家以恬淡之心,作品空明静谧,如临桃源仙境。不仅以客观摹写自然山水,同时也使山水物象成为心灵的投影。其作品底蕴深厚,艺术表现力强,力透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历史沧桑,更彰显其厚重而意蕴深远。
畅想在群山环绕,山峦重叠之间,刘惠民的山水画气势磅礴,笔力苍劲,技法纯熟,生活气息浓厚,尤如一曲交响乐在耳边回响,旋律大开大合,铿锵有力,与我们共同品尝着太行山如歌的人生。然其小品恰如山间民歌小调,浅唱低吟,峰回路转,时而荡气回肠,时而又忧郁低沉,各种情感,无论是浅唱低吟,还是引吭长啸,都是情有所依,画有所寄,表现了中华大地瑰丽的山川景色。可以看出,画家所依所托的情感缘于自然之爱,乡土之恋,大山之情,人类所共有的大爱,正如黑格尔所说:“在艺术里,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,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显现出来了。”
画家是幸运的,太行山给予了他丰富了艺术想象力,承载了自我的艺术理想和志趣,那里的一村一舍、一草一木、一山一石,一沟一壑都赋予了艺术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刻复杂的情感。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类展出中获奖,1999年作品《寒山秋霜图》入选“庆祝建国50周年河北省美术作品精品展”;2001年作品《大树成荫》荣获河北省艺术联展一等奖;2002年作品《春晚群木秀》荣获全国教师书画大赛一等奖;2004年作品《风壑》荣获全国政协举办的《西部风情书画展》精品奖;2006年作品《巍巍太行》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书画大展优秀奖。其作品还散见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,并被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收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