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钱方法其人其书小记
林华勇
艺术乃寂寞之道,劳心之术。只有耐得住寂寞,有文化修为和思想见地,并执着坚守又讲究方法者,方可收获成功。浙江嵊
州钱方法先生,是我认识的这样一位难得的书道朋友。
初识钱方法先生是从早些年朋友处得知他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“兰亭奖”开始的,从那时起,心中便有一种强烈的品读其作品,了解他学书心路之冲动。然后皇天不负有心人,有缘总能来相识,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朋友,也因此隔三岔五地从网上读到他的一些作品。读他的作品,总让自己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和感动,获得一种心灵的共振。我感觉钱先生作品中融入了“魏碑”、“二王”、“流行书风”的元素,并在作品中更多流露出唐人气息,他能在快速书写中较好地控制点划的轻重疾徐和字形变化,下笔灵动飞扬,一气呵成。细品其作品,笔法沉着、墨色和润;开合得度、气息澄清;不激不历、从容安静。具“二王”书风基调,融汇明人“行书”意味,又不失现代气息和创新精神,真是难得。
钱先生在书法上能有这番气象,除了天分外,更归功于他对书法的一份执着与坚守。他说自己学书法,没有现代人的优越条件。今人学书法,笔、墨、纸、砚、字帖、老师都能轻易办到,可学习的动力却衰竭了。他说自己小时候虽然物质条件艰苦,但学习热情高涨,经常拿大地为纸,树枝作笔,就这样乱涂乱画的写写玩玩中,开始走上了书法这条道路,也因此成了同龄孩子中的写字佼佼者,在中学时代便在县市书法比赛中屡屡获奖。但那时写的都是野狐禅,跟书法沾不上一点边。
而真正引领他进入书法殿堂还是那一次学校书法比赛的奖品——《胡问遂书毛泽东诗词》字帖,得之让他着实兴奋了很多时日,成了他学书法的第一本入门法帖。胡老是当时著名的海派书法家,祖籍在绍兴,跟钱先生可谓同乡,可能因为这种地缘关系,让他对胡先生有一种特别亲近投缘的感觉,仿佛胡老所写的正是他心头所想笔底欲书之字,识之真有相见恨晚之感,因此朝夕谛观,心摹手追,钟爱有加。
之后,又通过《胡问遂临魏碑四种》爱上了对魏碑的学习延伸,除了通过此帖,临写了魏碑名品《石门铭》《郑文公》《始平公》《张黑女》四家外,还精研了《张孟龙》《爨龙颜》诸碑刻,之后又慢慢地向“二王”和“颜、柳、赵、欧”深入。钱先生说,这是他的一条学书脉络。
中国书法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入门之径也可各各不同,但观时下,人们走得多是不计时日的硬临软摹。在技术上耗时多,在学养上着力少,最后是跛脚难走远。然而钱先生认为,学书可反其道而行之,他说书法是“术”,当讲究方法,但更是“道”,还得有文化支撑,得做到“学”“思”“练”的结合。他常借用古人的一句话: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他认为学习书法三分在“技”,七分在“养”,誓死不做文抄公。因此这些年来,他在传统文化学习上,也是意气昂昂,孜孜以求,还将自己的书房取名“汲古斋”,立志在有生之年,能在传统文化的土地上打一口井,涌出些时代文化的清泉来不虚此生,志向不可谓不远大,立意不可谓不高远。也因此,近年来,他对儒释道均有涉略,也出来了一些成绩,在学校身体力行地推行传统文化教育,引入《弟子规》《三字经》教育,编辑出版了一套“经典+书法”的教材,撰写了不少相关的教育理论文章,也为行内同仁们激赏。
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我相信,充满才情和梦想的钱先生,一定会寄情传统,力追前贤,道艺双修,创造出一种属于自己的靓丽书风,闪耀在中国书坛。
(笔者简介:林华勇红林斋主人,1971年5月生于福建龙岩。中国晓林书画院院长。在书苑墨海耕耘三十余载,书法功力深厚,被多家书画院,书画协会聘为顾问和客座教座,几十件作品被国内外艺术馆收藏。出版《林华勇隶书集》《林华勇草书集》《林华勇书法集》等个人作品集多部。)